关羽作为《三国演义》极力塑造的一个英雄形象,历来被人所熟知。在他的身上闪烁着许多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,如:忠贞不二、义重如山、智勇双全、武力超人等等。而在那种种英雄气度中,关羽之“义”是居于首要地位的,它具有最为丰富的内涵。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所要表现的关羽之“义”是一种比泰山还重、比生命还贵的“义”,它是关羽形象塑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。 关羽之“义”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,但受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影响,它又具有了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新的内涵。旧的传统与新的内涵的交织就使得关羽之“义”表现出来一种复杂性。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:关羽之“义”不是单一存在的,它含有多种成分。经由历代学者不断的总结概括,我们可以得知:它其中的成分主要有忠、礼、情、信、仁、侠等。这些不同的成分紧紧围绕“义”这个中心,与“义”相结合,从而构成了关羽之“义”的多个立体面,即:忠义、礼义、情义、信义、仁义、侠义等。这些“义”的不同内容彼此作用、相互影响,从不同层面、各种角度丰富了关羽之“义”,使关羽之“义”作为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而存在。
其中,它与“忠”的关系:最为复杂:大多数时候,关羽的“义”中含有“忠”的成分,关羽的“义”是一种涵盖了“忠”的内容的“义”。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刘备的感情中。刘备对于关羽来说既是义兄又是君主,就如书中第二十六回所说的,他们是“朋友而兄弟,兄弟而主臣”的关系。所以在刘备那里,关羽的“义”与“忠”是统一的、和谐共处的;但有时,关羽的“义”与“忠”又是相背离的。这主要体现在他在处理与曹操关系时的所做作所为中。从忠于汉室、忠于刘备的立场来说,曹操是他的敌人,但从个人情感的立场来说,曹操是赏识他、认同他的知己。所以,在面对曹操时,其“义”与“忠”难免会产生矛盾,难以两全。而关羽的“义”与“忠”这种即对立又统一的复杂关系也正是关羽之“义”复杂内涵的核心内容。
《三国演义》所宣扬的以“忠义”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主要是通过关羽这一典型人物表现出来的。关羽身上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可以说就是《三国演义》所要表达的文化精神的一个最好缩影。尽管《三国演义》所宣扬的道德观念受阶级和时代的影响,具有不少的局限性。并且,如今时代不同了,许多当时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已经显得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,“忠”与“义”的内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。但是,在这些道德观念中仍然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,它们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不小的现实意义。 首先,从自身修养上来说:关羽以“忠义”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关羽一生正直坦荡,喜读《春秋》,深明大义。他对自己的义兄、恩主一刘备忠心耿耿、情义深厚、不离不弃;对曾对自己有恩的曹操知恩图报、聚散尽礼。在他的身上处处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而忠诚守信、知恩图报、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。尤其在当今社会中,金钱至上,物欲横流,人们彼此之间尔虞我诈的现象十分严重。此时,我们就更需要学习关羽身上那种重义轻利的美好品德,用关羽的“忠义”来提高自己明理守信、诚实为本的思想,使自己能够做到洁身自好,免于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侵蚀,做个正直之士,有用之人。
其次,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:关羽的待人处事方法也能给我们提供一点借鉴意义。关羽一生以“忠义”待人,为朋友两肋插刀,与义兄患难与共,对恩主至忠至诚。并且他有礼有节、知恩必报,所以倍受人们的尊重,与其倾心相交者甚多。这就告诉我们,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,若要他人尊重自己,对自己付出真心,自己就先要对他人以诚相待,以真心去换取真心。当受到他人的帮助时,要常怀感恩之心,时时不忘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的古训,当朋友遇到困难时,要全力相扶相助。只有这样,才能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和知己。
最后,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:以“忠义”为核心的关公道德文化同样也可以发挥不小的积极作用。虽然,关羽的“忠”是属于封建_道德范畴的,有着不少的局限性。并且他的“忠”的内容也远没有“义”的内容丰富。但是,他的“忠”却是坚定不移、至死不渝的“忠”。尽管在我们现代社会已经不再谈什么“忠君”了。但是我们却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“忠”,那就是忠于祖国、忠于人民。如果我们的“忠”也能像关羽那样不受任何威逼利诱所左右,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恶势力也都不能破坏我们祖国的统一、破坏我们社会的团结与安定了。另外,在关羽的“义”中还含有“仁”的成分,所谓“仁”,即爱人。它有仁爱、仁义等含义,其基本含义是指爱心、爱人之心。它是以善性为基础的。所以在华容道之时,关羽才会心存不忍,放走曹操大军。这种做法虽然有其错误之处,但是其中的仁爱精神确是值得发扬的。如果,在我们当今社会中,人人都具有仁爱精神,人人都与人为善,愿意为他人献出一点爱,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真的会变成温暖的人间了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
上一篇: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
下一篇:关公信仰的核心是一个"义"字